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与回顾 / 新闻动态

留言信息

学生姓名:

家长电话:

备注:(年龄、性格、活动期望值)

遵义冬令营——别光强调努力和毅力,有更重要的事你教给孩子了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25  浏览次数:7358

最近看了一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Tyrone Howard的演讲,这位教授公开挑战大热了若干年的“恒毅力(Grit)”的说法,并且严厉批评,“如果现在的学校和家长只知道教孩子不停努力,而不去帮助孩子理解每个人因为出生环境不同而面对的挑战,只会让孩子变得刻薄片面缺乏同理心。”

而这还是我第一次听到对于“恒毅力”的反面意见,因此饶有兴致地听了下去,才发现这位教授并不是一味否定“恒毅力”的重要,而是又为我们如何教育孩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跟大家一同分享。


(在斯坦佛演讲中的Tyrone Howard)

演讲中Tyrone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有一天他去幼儿园参观,一个四岁的孩子这样评价她的同伴,“我的同学,Jacky根本没法专心学习,他平时坐不住也不愿意听老师说话。”

Tyrone听完非常惊讶,一个4岁的小女孩,已经给同伴打上了浓重的“标签”。在她的世界里,只要是“坐不住,不听老师说话”的同伴,就与“无法专心学习”划上了等号。

Tyrone说,当孩子对另外一个4岁的同伴有了这样的刻板印象,她可能再没有机会去了解:也许Jacky与自己有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也许Jacky的家庭正在经历磨难,也许Jacky的天生特质就与自己不同。

孩子是如何做的判断呢?唯一一种可能就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有千千万万种原因可以解释孩子看到的行为,可是我们成人却往往固执地只选择其中一种不断加强——“不认真听,坐不住就是不认真不努力的表现。”

Tyrone指出,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如果把全美国的人口样本投射在一个30人左右的小学教室里,其中的人物组成大约是这样的:30人中有7个学生生活在贫困线之下,11个人是非白人,6个人第一语言不是英语,6个人不与自己的亲生父母一起生活。

假设你作为老师,在评价一个孩子是否努力的时候,能否把这些人的处境一并考虑进去?比如表面上你看到一个孩子上课在打瞌睡,就惯性认为他不认真听,觉得他不努力。

但也许他家里的生活条件远低于贫困标准,放学回到家要做大量的家务,距学校路途遥远上学走累了所以会打瞌睡,这样的孩子能坐在课堂上其实已经比其他在座的人都已经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Tyrone最后说,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需要让孩子拥有同理心,让他们理解每个人不同处境对成长造成的客观影响,并且想方设法去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比让孩子相信努力有用更重要。

既然“同理心”这么重要,作为成人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构建同理心呢?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院曾经出过一篇文章,告诉家长们一些可行的方法,来培养具有同理性的孩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同理心与怜悯不同,不只是站在别人角度思考,而是“共同感受”

一个销售人员或者一名政客,都拥有了非常娴熟的技巧,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但并不能说他们拥有同理心,因为他们谈不上真正从别人的角度感受。

我发现了一个小视频,很好地解释了同理心的真谛,分享之前先来做个总结:

同理心和同情心有很大不同。

同理心就是要让自己和他人产生联结,能设身处地的感受对方的处境。但是同情心则是要把自己置身事外,试图切断与对方的连结。所以,只有同理心才能真正安慰对方,同情心则没有什么用。

产生同理心的过程是非常奇妙的。就像是一个人掉入黑洞里,很无助,他苦苦挣扎。

这时,有一个人陪伴他进入黑洞,并试图安慰他,告诉他自己并不孤单!

同理心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它有四种特性:

1、接受他人观点和事实

2、不加评论

3、看出他人情绪并试图交流

4、与他人一同感受!

同理心是一种选择和连结,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所有,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对方的感受。

那些浮于表面的安慰并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让事情好转的是连结和彼此感受。

这里是完整的视频,很推荐爸爸妈妈们看。

02

在生活中为孩子做榜样,是培养同理心最好的方式

有一次跟美国同事一起吃晚餐,服务员在上菜的时候,不小心把龙虾汁洒在了这位同事的饮料杯里。

他的孩子大叫,“爸爸,服务员把菜汁撒到你杯子里了!”只见我同事非常风趣地说道,“这没什么问题!儿子,你想尝尝龙虾味的可乐吗?一定与众不同!”儿子非常惊讶地看了看父亲,然后没说什么继续闷头吃饭了。

这位父亲没有任何责怪服务员的意思,反而拍拍服务员的肩膀说,“嘿兄弟,没关系。我还得要谢谢你,我的医生正好叮嘱我让我少喝一点可乐。”

本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想到最后结账的时候,我们发现服务员把可乐的费用去掉了,还在账单上风趣地写道,“今天龙虾味可乐,我买单!”

如果我们复盘这一次经历,可以看到每个人都体现出了“同理心”。而收获最大的,一定是那个孩子,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在面对服务员犯错误时的态度,今天所经历的一切,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影响到他。

03

在家庭中创造情境,让同理心思考变成习惯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为孩子们创造情境锻炼“同理心”的思考方式。哈佛的文章中,给出了两种创造情境的方法:

第一种:定期开设家庭会议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其让孩子听父母的,不如设定一个频率,比如每两周为周期,开设家庭会议。在这个会议上讨论近期的一些矛盾。

比如家里只有一个电视机,可是晚上所有成员都想看,如何解决?

每个成员都需要倾听别人的发言,并且从发言中理解别人提出建议的理由,最后一同总结。这里面最关键的步骤是“倾听”并非“解答”。

第二种:制造一些“有挑战”场景,引发孩子思考

比如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我是否应该叫邻居王叔叔参加自己的生日聚会?我很想叫他一同来,但是我的好朋友与他可是死对头。这可怎么办。”

跟孩子一同讨论每一种选择背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并且我们做这些决定并不是为了让别人高兴,而是与他们一起,争取 “do with other”(平等的,与他人一同面对挑战的态度),而不是“do for”(居高临下的,为了解决而解决的态度)才能让他们真正开始思考,让同理心变成一种习惯。

04

挑战孩子的“思维”边界,让他们善于理解“圈外人”

我们每个人对家人、朋友或者熟悉的人,释放出同理心并不难。难的是对于不在一个圈子中的人,也愿意以相同的同理心对待。

一、关注大局:(See the Full Picture)

就如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那样,如果我们只是盯着孩子“坐不住”,是没法削弱我们对于孩子的一些片面看法的,但是你可以提一些启发式的问题,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行为,比如问孩子,“你能说说,Jacky什么时候是最有专注力的?你认为除了不认真,还能怎么解读Jacky这个行为呢?如果Jacky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想怎么去帮助他呢?”

二、延迟判断,重新思考 (Hold On, Think Again)

很多时间,我们自己的判断是不是过于武断了呢?要对一个人产生同理心,是需要时间的。你不可能指望孩子在下一秒就对之前的判断全盘否定。而是鼓励孩子延迟作判断,在建立了一定的关系之后,重新思考当初的想法。这样,他们对于更多的陌生人,也能更加全面地去判断,而不是完全依靠刻板印象。

05

让孩子知道有时候“负面情绪”会阻碍我们的判断,学会控制情绪是拥有“同理心”的前提

研究发现,我们在愤怒、羞愧等一系列极端负面情绪的时候,很难客观地去了解对方,更容易对人产生有偏见的判断。遇到这种事时,可以先停下来,做三次深呼吸,再从0数到5。等心情平复之后,再来重新作一次判断。

随着孩子长大,学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能更加客观地对同伴作出评价,也能对与自己不同的人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选择我们的八大理由
奥德曼专业营地
奥德曼专业营地
甄选高端
优秀营地
完善的教育体系
完善的教育体系
知名素质教育品牌
影响力营地教育品牌
全天候安全保障
全天候安全保障
独立营地
24h全程辅导
医疗配套
医疗配套
随队医护人员
全程呵护
资深师资团队
资深师资团队
小队导师制
师资配比1:5
全方位保护
全方位保护
双重安全机制
完善保险体系
专业化课程体系
专业化课程体系
十年知名品牌
北大师资顾问
营地标准食宿
营地标准食宿
营养围餐
舒适住宿
成立至今
50家分公司
全球夏令营
多达150条线路
受益人群
200000+位学生
客户真实满意度
96.7%
长期服务单位
180家(持续增长)